前言 我們都知道,中國檢驗檢測認證行業是全球發展最快、增速最快的,按正常邏輯來說,這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但凡事都有兩面性,正面看無論是外需還是內需的增速,國內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業推向了一個史無前例、難以想象的高度,國內檢驗檢測認證行業市場規模約4700億人民幣,占全球總比超過25%(2022年全球TIC行業市場規模約1.78萬億人民幣);反面來看,國內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比全球其他國家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總數還要多,機構數量達到了約5.39萬家,小散弱亂現象更明顯。 曾經讓無數人覺得非??捎^的TIC行業、一個“做不死”的行業,隨著行業的內卷化愈加嚴重,如今變成了眾多中小型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惡夢的開始,幫扶政策越來越少了(即使有也輪不到中小型民營機構),新標準新法規少了(業務沒有新增長點沒有新亮點),制造業越來越差了(客戶訂單少了,需求量急速下降),國際貿易更難了(限制更多,稅息加?。?,利潤看不見了(沒有最低價,只有更低價的惡性競爭),現金流更差了(款項難收,壞賬一堆)。 我們縱觀國內每一個行業,只要是看到初期比較賺錢的行業,大家都是一窩蜂的涌進來,對于成立得比較早的、有一定技術基礎、業務基礎、品牌知名度的檢驗檢測機構來說,他們所受到的影響同樣巨大,因為新進入者越來越多了,代表著競爭將來越來越激烈,代表著業務增長、利潤增長更具挑戰性,但這些機構一旦形成了規?;?,那么最大傷害的還是后期進入者,因為隨著消費者及客戶對品質要求的不斷提升,他們愿意更相信和選擇大品牌的機構合作。 到底是誰造成了行業的內卷,筆者作出了以下的分析:
一、無知的新進入者 在國內檢驗檢測認證行業近十年里,檢驗檢測機構從2013年的24,847增長至2022年52,769家,足足增加了27,922家,年均復合增長率為8.78%,比GDP增率還要快得多;尤其是民營檢驗檢測機構,從2013年的6,614家增長至2022年32,536家,足足新增了25,922家,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驚人的19.65%,而民營機構新增機構數量占近十年來全行業新增機構數量總比高達92.84%。 我們再看檢驗檢測行業前五大領域機動車檢驗、環境監測、建筑工程、建筑材料、食品及食品接觸材料機構數量高達42,573家,占全國機構數量80.68%,而這五大領域的總營收才2,000億,占全球總營收才46.77%;其中建筑工程及材料、環境監測、食品及食品接觸材料三大領域的27,693家機構政采業務相關,換言之,這27,693家機構大部分均是有相關渠道關系的,更深層次可以說明,除去國有及事業單位實驗室外,起碼有超過1.5萬家民營企業家是在這十年里進入檢驗檢測行業的。 一些非行業的企業家,也因為正是有這些渠道朋友關系,這里是指與通過不同渠道結識的某些領導關系,最后通過吃飯、喝酒、聊天聊出來的生意,吹噓檢驗檢測行業是一個“很賺錢”、“很快賺到錢”、“回本快、利潤高”、“很容易做大做強”、“業務很容易做”、“出一份報告就能賺錢”等謊言,導致這些“無知者”聽信了后快速進入了檢驗檢測行業。當然,這些無知的新入者是因為缺少對行業的深入了解、多方調研等因素,而快速進入了行業,作為企業家,最缺少的卻是觀察及判斷能力所致。
二、引導進入行業的欺騙者 我們不能說所有引導進入檢驗檢測行業的人都是欺騙者,有一些也是出于好心而已和真實反映,但有一些卻是為了小小的利益去欺騙。 比如有一些某地區單位在位的領導,他們確實很清楚當地的政采業務檢測需求,也知道有哪些機構在服務,在檢驗檢測行業發展初期或高速期的時侯,無論是市場需求預算還是利潤,都是很可觀的,這些領導碰到一些朋友想要進入該行業,自然作出了一些有利的分享,但這些領導并不知道檢驗檢測機構從找團隊、找場地、買設備、申請資質等周期比他們想像中的要長得多(基本是1年半左右基礎方可搭建完成),導致這些新進入者誤以為很快可以有生意,可以正常運作,最終基礎搭建完成了,還需要一系統的公關,慢慢才有一些小業務可以做,想要達到盈虧平衡點更是需要4~5年的漫長時間。 一些懷著不良好意的領導,他們善于交際,為了獲得一些小利益,不惜一切去欺騙這些所謂想進入行業的新進入者,而實際上他們本身的能力很有限(作不了主),眼前利益第一位!最終這些新進入者卻選擇了盲目相信而進入了檢驗檢測行業。
二、新進入者的“低價攪局” 我們都很清楚地知道,新進入檢驗檢測行業,一些領域尤其是政采業務由于服務半徑限制,新進入者為了快速開拓市場,實現市場占有率,無一例外這些新進入者基本是采用了低價戰略。 從市場端來看,一定程度上性價比國內市場的一大特征,而另一大特征則是“誰給得多給誰做”。直至目前,大部分新進入者仍然不科學地一味追求將價格壓到更低(不計成本)來形成競爭力,務求一舉拿下業務訂單,造成對行業、對同行毀滅性破壞。 這類型的新進入者,有很多一部分企業是極不規范的,正是由于價格極低,而人員、設備配置根本達不到相關要求,那么只能從中減少測試項目或直接不檢測出具報告,靠如此手段獲得更高額利潤回報,從一開始,這些企業已然進入了惡性循環。
四、企業急功近利的因素 在此提及的急功近利,主要體現在企業家盲目追求規模、盲目投資擴張、盲目多元化。 在檢驗檢測行業2014~2019年高速發展階段,很多中小型檢驗檢測機構為了可以快速增長達到一定的市場規模,對業務人員不惜采用高提成的方式進行拓展市場,其目標就是為了增長目標(增長30%、增長50%、翻倍增長等),對利潤根本沒有要求,目的很明確,就是要規模。 在國內環境檢測、食品檢測、計量校準等領域重復建設是非常普遍的,也是為了達到一定的市場占有率,采用重復建設的方式進行跨區域建設實驗室,常用手段均為在當地尋找合伙人或委派公司內部人員去建立團隊和實驗室,因此,在國內出現很多檢驗檢測機構的分子公司經營虧損,有一些是2~3年,有一些是一直在虧損,最終無奈只能關停。 很多中小型檢驗檢測機構都有對標的企業,他們都想復制一些優秀企業的商業模式,多元化發展是其中一個重要戰略,然而時代不一樣,而很多優秀企業的商業模式是無法復制的,因此,大部分中小型檢驗檢測機構多元化發展是失敗告吹的。
五、嚴寒下的恐懼 每一個行業都會歷經初創期、成長期、高速發展期、成熟期及衰退期,檢驗檢測行業也不例外,自新冠疫情以來,檢驗檢測行業突然的、貿然的進入了成熟期,在短短的三年時間里內卷加劇讓很多中小型檢驗檢測機構感到恐慌,因為他們又要重新再次面臨生存問題,然后還有很多連生存期都還沒有渡過的小型檢驗檢測機構,更是不知何去何從。 民營檢驗檢測機構之間惡性競爭已成常態,但更可怕的是連一些國有企業及事業單位實驗室、上市公司,他們也開始無一幸免地卷入價格競爭當中,但唯一他們不擔心的是,儀器設備是最先進的也勝在夠多,技術能力更成熟更強一些,而他們也開始采取低價去競爭市場,這才是讓民營企業更加恐懼的事情! 國內檢驗檢測行業真正的斗爭現在才剛剛開始,中大型、細分領域做得比較好的檢驗檢測機構,他們期望行業的洗牌盡快來臨,期望行業快一些回到良性發展,小微型的檢驗檢測機構,他們不愿放棄事業,寧愿非常艱難地活著,也要將斗爭進行到底!
六、市場監管問題 國內檢驗檢測行業市場規模小的時侯,缺乏市場監管是不可以理解的,因為從一開始監管不到位,等到行業市場規模越來越大時想去改變它,想通過加強監管力度去優化市場,其實這是極不負責的行為!既是運動員也是裁判員的情況一直存在公正性難以保證和利益沖突的問題。 自放管服以來,為了擴大內需求,激發市場活力,確實達到了一定程度的效果,但縱深來看,放低資質門檻卻成就了市場愈加混亂,而市場監管卻又監管不到位,服務企業質量不斷下降,造成了反作用效果。 在國內檢驗檢測行業,由于檢驗檢測機構的不規范行為隨處可見,處罰力度極低(違法成本極低),相反這些不規范的檢驗檢測機構卻成了“打不死的小強”!換個名字、換個場地、換個法人繼續經營,資質申請仍是如此簡單,最終所謂的監管成了形同虛設。